中國的O2O做不好是因為沒有信息化基礎?
matthew 2016.03.30 22:54 O2O概念股
“印度人說中國人跑得太快,靈魂跟不上腳步。零售業O2O、全渠道推行得太快, 反而暴露了信息化基礎薄弱的缺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在2016中國連鎖業O2O大會上說。
裴亮還指出了目前中國零售行業轉型中的問題癥結:營銷端快速吸引客流的時候,后援跟不上,商品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訂單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
關于連鎖業O2O,來自步步高集團、萬達飛凡、京東到家、天虹百貨等轉型企業的代表們都有哪些洞見?他們是怎樣反思O2O、全渠道、數字化以及互聯網對傳統零售的再定位問題的?以下是幾位知名CEO的觀點干貨,經鈦媒體記者郭娟整理:
裴亮(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IBM、德勤公司對國內上市的零售企業做調查,從業績表上看出,過去四年,上市零售企業凈利潤一直處于下滑趨勢。
對于2016年,企業應該采取什么策略,零售老總們集中關注五個問題:
1.顧客營銷與服務、門店數字化改造。
2.供應鏈效率優化。
3.業態創新與新業態發展。
4.強化商品管理與商品采購。
5.人員激勵與組織架構調整。
中美兩國電商和實體零售對比來看,中國,網絡零售市場,90%是純電商占據,傳統零售開展全渠道、O2O目前取得的市場份額為9.9%,美國的網絡零售市場中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沃爾瑪。
零售企業在所做與消費者需求之間存在著數字化鴻溝。消費者選擇全渠道關注的問題,喜歡移動端的購物方式,喜歡選擇多元化的電商平臺購物。零售企業做的轉型中依靠PC端實現的比例仍然是50%。消費者關心線上推送信息,上市新品和打折信息排第一,店員推薦是消費者接受的信息推送方式。
傳統零售業轉型互聯網目前存在三個短板:
1.沒有掌握顧客的個體信息,無法精準推送。
2.找到消費者后,不知該推送什么內容。
3.線上線下沒有打通。
在吸引消費者復購的過程中,店家的服務態度、商品質量和購買是否方面仍是主要因素。
在傳統零售數字化轉型的問題中,急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選擇全渠道的業務模式。百貨類企業談數字化轉型,相對一致的觀點是認為,不應該做商品的全渠道,而要做服務的數字化。超市業態更希望通過優化供應鏈、找到特色商品來增加網上銷售。
2.建立合適的組織架構和考核體系。印度人說中國人跑得太快,靈魂跟不上腳步。零售業O2O、全渠道推行得太快, 反而暴露了信息化基礎薄弱的缺點。我們在營銷端快速吸引客流是,后援跟不上,商品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訂單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
3.全流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IT系統。
4.基于大數據建立消費者的深度洞察。
王填(步步高董事長)
前幾天跟熊曉鴿聊天,他重新提了一個觀點叫羊毛還是要出在羊身上。
線下零售中上市公司的利潤匯總不到200億,加上沒有上市的部分,不到500億。2013年以來,中國投資者每年砸向電商的錢有2000億。資本推動下,行業是扭曲的。包括現在O2O的投資者,也在重新思考這個領域的價值。
線上的企業也走到了十字路口。這個關鍵點,投資者也在反思,資本究竟能不能燒出商業模式。有一句俗話說,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不可持續的不賺錢的商業模式也是扯淡。羊毛出在豬身上,其實是忽悠。所謂的豬來買單,其實是在玩擊鼓傳花的游戲,A輪、B輪、C輪……最后誰是冤大頭。
貝恩咨詢發布了2015年年報,有兩個發現:
第一,中國目前擁有一億個中產階級家庭,中產又被分為下中產、中中產、上中產,下面是大眾消費。大賣場是工業時代的家庭,進入中產為主導的消費時代,是個性化、情調消費。
第二,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已經高出發達國家制造業成本的30%。
在這樣背景下,傳統零售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例如做跨境購物,做好體驗和服務等。
高書林(天虹商場董事總經理)
互聯網對零售企業來說是一個環境而不是對手。互聯網是一種資源,它是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有了充分條件后,我們還必須培育我們的能力。互聯網給零售企業帶來了什么?我認為是三個方面:
一是,企業內部因為有了互聯網,組織效率、營運效率變得更高。外部是與消費者的連接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互聯網帶來了及時、精準的互動。
二是,互聯網讓傳統零售的商業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從理論上來說,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因為有了互聯網,實體零售業的利益相關者以及交易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結果會讓我們零售的收入結構和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
三是,互聯網給傳統零售業帶來了價值觀的變化。最近在思考,為什么東方社會后來被西方的工業文明超越?因為東方社會是一個縱向社會,而在西方,與生俱來以契約關系構建的橫向社。到了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變化因素類似,在原來的零售企業內部,比較看重中層的執行力,今天我們應該轉向更加平等、更加橫向、更加扁平化的組織結構。
今天說數字化,其實O2O也是數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今年315曝光的企業,平臺搭建很不錯,僅有線上不夠,必須有實體,所以我理解的O2O不是簡單的從線上到線下,或是從線下到線上,它的本質是一種融合,高效有機的協同,叫什么不重要,有些叫數字化,有些叫全渠道,它本省是一種新的零售方式。這種零售方式給我們帶來了本質的變化,原來的實體零售是三流合一: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不可分開,必須同步,今天因為有了O2O,我們的實體零售可以做到三流分離。
原來以供應出發的零售模式,現在轉向以消費者需求角度的零售模式,我們起了一個名字叫“邊際零售”,按照消費者的需求、生活方式、當下要完成的情景任務,再組織開發商品,在賣場做沉淀、演示和營銷。有了數字化的方式后,零售的未來可能突破時空顯示,從滿足消費者需求出發。
天虹全渠道O2O的方式又三種,商品數字化、顧客數字化和門店數字化。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個大方向就是我們要讓門店去電商化,讓電商去門店化,這兩條路徑走到一起是,已經開啟了一種新的數字化零售模式。
任偉(萬達飛凡首席運營官)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傳統零售的數字化轉型,我結合飛凡的實踐分享四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產品場景化。
場景化的本質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互聯網產品不再只是線上的服務和功能,二是要能與環境、設備、人產生互動。用戶的需求也變得可感知、可見、可控。在場景化的趨勢下,互聯網+的第一個特點是場景及產品,用戶需求依場景觸發,并由場景滿足。
第二個觀點是用戶即流量。
互聯網擁有的流量向用戶轉化的邏輯,在互聯網+時代已經不適用。傳統互聯網呈現流量漏斗,從登陸、瀏覽、注冊,直到下單;在互聯網+時代,場景用戶在先,產生流量在后,用戶和流量的轉化關系唄顛覆。
第三個觀點是硬件即連接。
傳統互聯網時代,用戶通過網頁、圖片、文字在屏幕上產生連接,互聯網+時代,用戶通過智能硬件與環境、服務、商品以及其它用戶產生連接,可以說連接無處不在。
第四個觀點是數據即商業。
這里借用KK的話,今天的實體商業的數據從未如此豐富地獲取,并獲得全面應用。傳統互聯網時代,數據是碎片化的、零散分布。互聯網+時代,通過商品、硬件與用戶的連接,可以獲取豐富的數據,未來的商業一定是數據的商業。
飛凡在過去三年累積了很多大數據,包括會員的動線、畫像、營銷推薦、商戶關系、熱區分析、業態分析、票房預測、客流分析和銷售預測等。2015年飛凡的開放平臺上,客戶在過去半年里大概吃了238萬頓飯,看了37萬次電影,買了94次衣服,完了超過400萬個游戲幣,為用戶節省了4.7億元,平均每個用戶節省大概200元錢。
鄧天卓(京東集團副總裁、O2O戰略發展與創新孵化中心總經理)
京東到家是從京東集團推出來,專門解決實體店快速實現電商化的解決方案,這在發達國家非常普及,例如塔吉特,在進入電商時,基本由亞馬遜做全套解決方案,包括流量、系統、運營、訂單執行,過了很多年后,形成自己的行業梯隊,才把事情接回去自己干,亞馬遜給了塔吉特一個很高的轉型起點。
中國沒有辦法做這個事情,因為線下很多實體企業信息化技術并不存在,這導致庫存不準確、不同位置的庫存之間沒有聯通,促銷沒有統一規則,系統的邏輯和流程控制,這些基礎沒有做成的時候,貿然進入電商,進入O2O,所要付出的成本非常高。
我梳理了一下,傳統零售業轉型的兩條路,要么是自建平臺,要么是自建+合作。兩種模式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算一算自建平臺的成本:
1、人及系統研發:人均2萬/月,300人的研發+運營團隊,一年8000萬人民幣。高級管理層激勵20%的股份。
2、流量。140元/每購買用戶。如果你有線下用戶的基礎,轉化到線上來,這個成本也很高。以轉化10%為例,差不多每個用戶的轉化成本是70塊錢。
3、物流/履約成本。如果按照日均兩萬單,我相信這是非常多進入互聯網公司的傳統企業心理門檻,物流早期補貼,每年補貼7300萬,不管用什么方案,用多么高效的營銷手段,這些錢是基礎的,每年都要付的。每年2萬單差不多2.93億,,按照單均60元的銷售額,年營業額為4.38億,占的營業額是67%。
再看看「自建+合作」模式的成本:
同樣做4.38億的營業額,流量折算為3%的服務扣點,差不多1314萬,人成本:30人小團隊,一年800萬,履約成本2元/單,全年730萬單,一年1460萬。總成本大概是3574萬,占營業額8%。
如果你沒有辦法進入到一個以增長為資本增長的領域,這是你面臨的情況,你要燒3個億,去做每年4個億的營業額,而且不要忘了,這不是你的增量就是別人的增量。所以在信息化基礎打得不扎實的情況下,傳統零售的互聯網轉型,應該借鑒第三方力量來完成孵化。
O2O概念股:紅旗連鎖、蘇寧云商、凱撒股份、天虹商場、華聯股份、友阿股份、美邦服飾、王府井、杭州解百、友誼股份、永輝超市、益民集團、上海九百、宏圖高科、步步高、徐家匯。
O2O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O2O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