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體制內教育接軌,或許可以是MOOC的從0到1
matthew 2016.08.03 09:27 在線教育概念股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名單。包括北京大學的《理論語言學》、《西方文明史導論》等在內的2686門課程,涵蓋本科、高職、網絡教育課程三方面。目前,這些課程將在中國大學MOOC和愛課程網上線,免費為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提供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可以看作是官方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進一步推動信息透明。
為什么這么說?
不妨回想下,我們是如何判定一個學校為名校,一個老師為名師的。很簡單,就是依靠周圍親朋好友的口口相傳,升學率和就業率雖可以作為一定參考,但我們選擇的時候,很少會直接問到這些數字,有時候,甚至是周圍人的幾句推薦就能決定去找哪個老師補課,但這個老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的究竟如何,卻并沒有衡量標準。
而互聯網的介入能帶來什么?
首先,互聯網精神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和分享,MOOC的出現,降低了教學資源的獲取門檻。只要登陸中國大學MOOC或者愛課程網,就能任意選擇自己中意的課程進行免費學習,這能帶來最直接的教學資源公平。
其次,MOOC能提供人人都愛看的“買家秀”。降低學習門檻后,課程質量、教師教學能力也就完全暴露在學習者的面前,上完一節課就打分點評,并附上自己的意見。聚沙成塔的“買家秀”公布于前臺,容易讓有能力的老師和課程脫穎而出,而且,從過程到結果全部透明,使授課效果和學習者成為評價標桿,更能增加課程評價的公信力,這就帶來了教學生產者角度的評價公平。
再次,優質教學資源獲取途徑的增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此前的名校、名師光環。即使錯過心儀的大學,還能在網絡條件下學到想學的課程,諸如985、211之類的頭銜的重要性隨之下降,這也帶來了教學機構角度的遴選公平。
最后,MOOC的評價體系更加標準化。MOOC的最終分數=平時出勤+作業+最終考試,但因為大部分課程都是線上錄播,老師與學生的交集很少,全部得分都依靠學生提交的作業和考試,不受個人因素影響,最終得分也更加公平。
也許是MOOC的下一個風口
隨著MOOC課程體系的公平優勢不斷顯露,不少學校對待在線課程的態度也趨向寬容,通過學分認證、學分互認等方式,在線教育逐漸進入傳統教育體系之中。
2014年,廣東省發布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學分制管理的意見》就有網上選課學習,可納入大學學分的規定。
2015年底,中央發布的十三五規劃中,把教育創新和推進教育信息化列為重點。
2016年年初,陜西省創立了高等教育MOOC中心,支持陜西多所高校課程資源共享,率先實現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學生只要學完在線課程并通過最終考試,就能獲得相應的大學學分。
同時,主打高中生的MOOC類目——大學先修課(CAP),也在為期一年半的線下試點之后,于2016年陸續在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中文MOOC網站上線。包括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都開設了相應的CAP課程,高中畢業生若在暑假完成學習,進入大學就能兌換學分。
種種跡象都表明,學歷教育對在線教育不復從前那般抗拒,兩者的關系已經從對立面變成了相互輔助的平行線。
自從2011年秋天,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三位教授嘗試性把《人工智能導論》以免費網絡課程的形式搬到了網上,帶來MOOC最初雛形起,時至2016年,MOOC在起起浮浮中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根據國外知名教育社區EdSurge在2016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MOOC課程數量依然在逐年不斷增長,但卻擺脫不了被唱衰的命運。
MOOC不被看好的原因無非兩點:
1)完成率低;
2)承認度差。
但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來看,MOOC與體制內教育的接軌卻可能是MOOC發展的新契機。一旦雙方接軌,相對公平的MOOC課程體系在社會的認可度就得到提升,學習者的動力增加,課程完成率也就自然上升。
如果說從拒不承認到學分互認是MOOC發展史上的從0到1,那么,假以時日,把學分認證更進一步推導,只要通過MOOC課程學習,就能取得與全日制大學同等學力的學位證書,實現從學分認證到學歷認證的突破,這難道不是MOOC發展的從1到100乃至10000的關鍵點嗎?
更大的空間已經開放,政策的傾斜更為MOOC創造了絕佳的時機,能否如愿以償,就要看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如何努力了。
在線教育概念股:立思辰、高樂股份、昂立教育、科斯伍德、中公教育、三愛富、佳發教育、拓維信息、全通教育、天喻信息、世紀天鴻、方直科技
在線教育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在線教育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