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再振興”有待供給側改革發力
matthew 2016.03.29 14:28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

東北經濟發展困難的問題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東北一度成為“三角債”問題的重災區,經濟陷入停滯。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資源開采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標志著振興東北正式成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2003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思路,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并于12月成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歷經10年的政策支持和改革,東北的經濟形勢有了較大改觀。
自2014年以來,東北經濟再次失速,再度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2014年,遼、吉、黑三省經濟增速分別為5.8%、6.5%和5.6%,排名倒數3、4、2名,僅高于山西。2015年前三季度,三省經濟增速分別為2.7%、6.3%、5.5%,排名倒數第1、第4、第3;三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5.4%、5.1%和0.2%,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分別為-27.4%、1.1%和-15.8%。從上述數據來看,東北三省經濟指標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東北地區經濟不容樂觀,“再振興”任重道遠。
阻礙東北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阻礙東北經濟發展的問題具有其共性,但更主要的是東北地區的個性問題,集中表現在社會意識落后、產業組織結構缺陷兩方面。
社會意識落后。東北地區擁有著相對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但這也逐漸消磨了東北人早期具有代表色彩的“闖關東”創業精神。憑恃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作為 “后盾”,東北人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無法擺脫計劃經濟帶給他們的思想禁錮,未能快速融入到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去,反而逐漸消磨了關東文化中的創業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前,東北長期以來在財富的積累方式上以土地耕作為主。在計劃經濟時期,東北人既不需要競爭也無需商業意識,高度的工業化程度使得東北人在為人處世上豪爽熱情卻不善于精打細算,這使得改革開放后東北地區無法快速融入到市場經濟大潮中去。東北人的創新意識、“闖關東”精神曾經受到過兩次重創。第一次是1931年至1945年,日本人對東北地區的長期占領改變了東北人的思想意識,使得東北人社會意識中多了點被動的“奴性”意識。還有一次便是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對東北人創業意識的巨大沖擊,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和相應的政策限制了東北人思想的解放,使得東北人的創業發展漸漸缺少了應有的主動性。無論是近代殖民統治下建立和發展的工業體系,還是東北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歷程,都是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連續重創,使得東北人在意識中形成了對體制和政策的過度依賴,同時這種依賴也強化了東北人的惰性,缺乏主動性和危機感,從而使得舊體制依舊在東北延續下去。
產業組織結構缺陷。經濟資源在大中小型企業之間的分配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經濟活力、經濟體的彈性和經濟抗外部沖擊的能力,適度的比例有利于經濟的健康運行和發展,過度集中于大型企業或者過度集中于中小型企業都會產生負面影響。資源過度向大型企業集中將造成產業鏈縮短、專業化能力降低、產品零部件生產成本高、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下降。由于國有經濟集中了大量資源,我國經濟資源本來就有向大企業集中的傾向,而東北地區這一傾向更加顯著。
我們選擇資產、所有者權益、主營業務收入和從業人員4個指標來觀察東北地區工業產業組織結構。數據顯示,遼寧大型工業企業的資產和從業人員比重與全國水平比較接近,所有者權益比重略低于全國水平,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顯著低于全國水平,這表明遼寧的大型企業產出效率不如人意。吉林大型工業企業的資產和所有者權益比重接近全國水平,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略高于全國水平,但從業人員比重顯著高于全國水平,表明吉林大型企業效率高于遼寧,但勞動生產率水平不及遼寧。黑龍江4項指標都顯著高于全國水平,在全國排名非常靠前,表明黑龍江的工業經濟活動高度依賴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的角度看,遼寧中小企業以51.1%的資產比重、58.5%的所有者權益比重和65%的從業人員比重,創造了70.2%的主營業務收入,顯示出遼寧的產業組織結構具有相當的活力,中小企業的效率甚至優于全國水平。吉林的中小企業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而黑龍江的中小企業在資產、所有者權益和從業人員比重方面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產出水平——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卻顯示出一定的效率優勢。總體上看,遼寧的工業組織結構較優,而吉林和黑龍江的結構還有較大的可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再振興”首要舉措是以供給側改革帶動社會意識轉變
從根本上說,東北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來自社會觀念。改革開放30多年來,全社會一直在提倡破除舊觀念,但對東北而言,社會意識變化進展相對緩慢,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東北文化中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部分還在通過文化傳播的路徑向關內滲透,而關內的先進文化對東北地區并未形成有效的帶動,因而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意識還在自我循環,抑制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不能單純依靠等待東北社會群體的自身覺醒來改變東北的社會意識,那樣只會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所以必須加大外力的沖擊,就如當年東南沿海對外開放時一樣,在外部力量的沖擊下盡快讓東北的社會意識加快跟上全國的步伐。振興東北首先要改變東北的社會意識,要改變落后的社會意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學習對外開放的做法,引入外部沖擊。
“再振興”東北經濟的關鍵是供給側改革,通過引入外部資本并藉此帶來新的理念和新的觀念,迅速改變東北地區落后的社會意識,實現東北經濟的“再振興”。這是東北經濟供給側改革的第一個關鍵舉措。
東北地區應大力引入東南沿海的私營資本,特別是上市公司的資本,以此帶來對東北落后的社會意識的沖擊,幫助當地轉變思想觀念。東南沿海資源短缺,民營資本的市場意識極強,沒有“等、靠、要”的習慣意識。民營上市公司以利益為驅動,在資本市場的壓迫下,贏利壓力較大、逐利性強、財務相對透明。南方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壓力越來越大,只要投資經營環境適合,投資成本具有競爭力,即可流動布局。民營上市公司的地域性弱,為了有效利用資源,有較高的跨地域投資意愿。近年來,在資本市場的幫助下,跨區域的并購越來越多。東北有良好的重工業基礎,民營上市公司可重點為東北的大型制造企業配套零部件生產,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效率和價值。此外,背靠資本市場,上市公司有較強的籌資能力和投資能力。東北地區的地方政府應著力改變招商引資的觀念,認真落實投資政策,信守承諾,強化服務意識,管住“看得見的手”,幫助民營上市公司創造好的投資環境。在東南沿海民營上市公司市場化理念的影響下,可以較快地沖擊并改變東北地區的社會意識。
在吸引外資方面,東北地區應重點關注制造業強國的制造資本。東北地區制造業條件好,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居于全國領先水平,擁有大量的產業工人和技術人員,是吸引制造業外資的基礎。引進外資的重點,應當是德國、意大利、美國和日本等傳統制造業強國,以發揮當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的優勢,借此培養一批新裝備制造業人才,從而改變東北社會意識。
對于當地的民營企業,政府應該鼓勵小微企業或個人進行創業,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化理念貫徹到每一個新興企業家的創業發展藍圖中。同時挑選東北地區比較有優勢的產業,鼓勵當地民營企業與外部企業合作,藉此影響民營企業的觀念意識。
發展重點產業提升供給質量
轉變觀念需要從供給側做文章,拉動東北經濟增長同樣只能主要從供給側做文章。在國內產能過剩、外需不旺的背景下,依靠投資拉動東北經濟增長是否可行?這要看投資的產業。從商品和服務的交流情況看,東北地區長期呈現貨物和商品的凈流入,表明東北地區產業在滿足內外部需求方面存在缺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如果能夠選好產業結構擴大投資,局面是可能改變的。東北地區產業周期性強,在“三期疊加”時期,所受的沖擊更大,經濟下滑更加嚴重。加快產業轉型,適度提高非周期性產業的比重,有助于幫助東北地區擺脫周期性陰影,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同時,為壓縮產能嚴重過剩的加工工業的規模也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緩沖。
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我國工業化初期,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積聚了全國很大一部分工業資產存量和大中型骨干企業,擁有眾多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產業和骨干企業,是我國重化工業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根據東北三省2013年工業十大行業情況可以得出,東北三省的農副食品加工業、汽車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業、石油化工業均可以作為東北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重點發展產業,這是東北經濟供給側改革的第二個關鍵舉措。抓住東北的關鍵產業,改變東北的供給結構,可以有效提升供給質量,“再振興”東北經濟。
農副食品加工業極具發展前景。東北地區農業發達、農副產品豐富,東北三省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占全國農副食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7.7%,比例極高。東北地區的食品加工、深加工企業數量眾多,如臺灣頂益、統一、旺旺、九三油脂、完達山乳品、娃哈哈、中糧集團、蒙牛、伊利、南京雨潤、大成玉米、禾豐飼料等大型企業。作為農業發達的地區,東北三省的農副食品加工業仍然應當大力發展。
汽車制造業有待轉型。2013年吉林省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為23%,2014年,吉林汽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615.89億元,占本省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3.5%,汽車制造業占有明顯的優勢。東北三省生產汽車及零部件的大型公司有一汽集團、一汽轎車、一汽大眾、一汽通用、一汽豐田、北車、富奧江森、華晨寶馬等。但是,東北地區汽車制造業產業過度集中于一汽集團,專業化分工程度低,配套產業未得到發展,成本較高。國有大型企業應將非核心零部件外包,擴大非國有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生產規模,拉長產業鏈。
裝備制造業可拓寬產品領域。裝備制造業是東北地區的重點優勢產業。現有的重點裝備制造企業包括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航工業集團、中國北車、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大連造船、中國一重、沈陽機床、沈鼓集團、新東北電氣、大慶頁巖油、哈爾濱拖拉機廠等。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提出要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支持重大技術裝備拓展市場,鼓勵引導國家重點工程優先采用國產裝備,扶持核電、火電、軌道交通、石化冶金、高檔機床等優勢裝備走出去,集中力量扶持東北地區做大做強智能機器人、燃氣輪機等產業,并積極推動中德兩國在沈陽共建高端裝備制造業園區。目前國內民營企業在裝備制造領域的市場占有率和技術創新能力有了長足發展,可以吸引民營資本與大型國企、央企對接,共同投資。
航空航天產業需加強對外合作。東北有我國最早的軍用飛機基地——沈飛集團。目前航空工業企業主要有沈飛集團、沈飛民機、東安集團、中國航空空氣動力研究所、意大利AVIO、西班牙SMA等企業。《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提出,支持沈陽航空企業與國際大型航空企業開展總裝、發動機、零部件等重大合作項目。
生物醫藥產業有待提升。東北地區醫療與生物資源優越,擁有為數眾多的醫療與生物工程企業。目前主要企業包括哈藥集團、東藥集團、吉林敖東、通化東寶、通化金馬、修正集團、紫鑫藥業、美羅藥業、金賽藥業、西點藥業等企業。但是,東北醫藥產業集中度低,產業結構發育不全,企業間合作度低,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機制尚未建立。產業集群內部大多數企業分散獨立,“小而全”狀況使組織程度低,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缺乏合作,生產效率低下。產品主要集中在中藥和抗生素產業方面,中藥飲片企業少,技術和設備水平較低,制藥機械企業少,高精度醫藥用檢測設備和提純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藥品內包裝材料基本上從江浙一帶采購。因此,東北的醫藥產業可以容納的專業化配套潛力極大。
石油化工產業應延伸產業鏈。東北地區是我國石油化工產業的主要基地,目前主要煉化企業包括大慶石化、吉林石化、撫順石化、遼陽石化、大慶煉化、大連石化、錦州石化、錦西石化、哈爾濱石化、前郭石化、遼河石化、大連西太平洋石化、吉林燃料乙醇等一大批企業。石化產業鏈條較長,但東北地區的煉化企業主要生產汽柴油,產業鏈較短,在延伸配套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河北鋼鐵、杭鋼股份、西寧股份、重慶鋼鐵、太鋼不銹、羅牛山、雛鷹農牧、際華集團、華紡股份、孚日股份、魯泰A、宋城演藝。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