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的時空邏輯
cacelly 2015.11.21 01:31 城鎮化概念股
去年12月底,李克強總理在國博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指著中國地圖上的“胡煥庸線”說:“中國94%的人口居住在東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和東部一樣也需要城鎮化。我們是多民族、廣疆域的國家,要研究如何打破這個規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讓西部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
胡煥庸線是1935年胡煥庸先生在《地理學報》上發表的《中國人口之分布》文章中首次提出的“黑河(愛琿)-騰沖線”,這條線以東居住的人口多,以西居住的人口少。根據2000年“五普”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東南半壁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3.8%,人口占94.1%,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占全國國土面積56.2%,人口占5.9%,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人。東南半壁與西北半壁總人口之比仍為94∶6,基本特征仍然維持。
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這一問題透露出兩層含義:一是西部地區需要城鎮化和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二是受自然條件制約,實現難度大,我們沒有現成的經驗。要回答好這一問題,首先就要搞清楚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城鎮化道路的邏輯,才能解答如何實現邏輯自洽。
一直以來,中國的人口和生產力布局,都是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行統籌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先后實施經濟特區戰略、沿海開放戰略,城鎮化空間布局、對外開放格局、工業化布局相互促進,有機協調,取得了良好開端。
總體來說,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城鎮化的時空邏輯和理論思想,主要來源于“一個理論”、“一個目標”和“兩大戰略”。
“一個理論”即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根本特征是“物質文明還不發達”。黨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統論述了初級階段理論,正確認識在工業化、區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上存在的階段性差距,東部地區在發展條件上的優勢地位,為采取非均衡發展戰略奠定了理論基礎。集中最優質的資源和力量來發展現代化,這就是非均衡理論實踐的初始。
“一個目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小康社會。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使用“小康之家”來描述中國的現代化。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是黨的決議第一次提出“全面小康”的概念。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民意的6點新要求,即: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兩個“倍增”,進入創新型國家,促進四化同步,建立區域協調機制,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增強。
“兩大戰略”其一,是黨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前35年實現了前兩步,能否如期實現第三步就要看后35年我們怎么干。其二,是區域發展中的“兩個大局”戰略部署: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提出“共同富裕”構想:讓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邏輯設計,是從中國獨特的地理格局、經濟社會基礎和對外開放格局出發的深入思考,也是對建國以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而做出的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和城鎮化規律的一種糾偏。
(1)在時間維度上,形成以特區和東南沿海為先行、繼而沿海與內陸地區跟進的梯度開發局面;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提出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形成全域推進格局,思路非常清晰,當初“兩個大局”的設計也得到穩步推進。
(2)在空間維度上,形成了以東南沿海城鎮密集帶(包括珠三角、長三角城鎮群),京津冀、遼中南、山東半島等北方沿海經濟區,以及武漢、沈陽、鄭州、太原、西安、成都、重慶等一批內陸大都市區為骨干,以國家干線公路、鐵路串聯起來的,由各級城鎮構成的城鎮發展軸為紐帶的人口和產業聚集格局。
這種時空邏輯設計,開啟了大規模的異地城鎮化模式,經過實踐檢驗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中國獨特的地理格局的,它使中國人口和生產力布局向更為合理的方向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就:
1) 釋放出大量農村和城市剩余勞動力,助力東部地區實現率先發展,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擺脫貧困獲得發展;
3) 緩解了廣大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壓力,緩解了西部生態敏感脆弱地區的保護壓力,許多地區生態得到休養生息,像陜北、甘肅、青海等地的荒山綠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總體來說,當時的決策從時間上看,照顧到東、西部經濟發展基礎的差異和歷史欠賬不同,選擇東部先行容易獲得成功。從空間上來講,一是對外開放的區位不一樣,東南沿海據守港澳臺,擁有沿海港口資源,對外搞活經濟、承接世界產業轉移優勢明顯;二是地理資源條件不一樣,更適合人居和產業集聚,所以采取先東后西、東部人口和城鎮高密度發展的一種梯度戰略。但是,當東部地區已經實現了率先發展,當年的時空次序需要往下輪轉的時候,這種邏輯又如何自洽?如果不能有效破解一直存在的障礙,又如何實現當初“共同富裕”的承諾和新一屆領導班子的決心?這恐怕就是引起總理發問的原因。
到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4.77%,從快速增長進入到較快速增長階段的拐點。但是近1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推進出現了明顯的瓶頸。通過改革開放20多年努力,已經形成的“孔雀東南飛”局面、異地城鎮化構想幾乎獲得圓滿成功,卻由于政策體制設計的滯后,而無法把這些異地城鎮化的人口固定下來。這些人口享受不到改革開放的紅利和城市的福利,大量外出務工農民回流,而西部農村問題也遲遲沒有解決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不斷回落,外出則以本省市為主,西部地區吸納能力繼續增強,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更大。
城鄉二元制度隔離的改革政策滯后、與城鎮化時空邏輯不合拍,導致外出務工人員不能在東部地區城市扎根,也難以全身而退回歸農村;加上全球經濟形勢對沿海地區的沖擊、生產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等,于是產生大量中西部人口回流。隨著西部大開發等戰略布局的深入實施,西部地區發展條件改善,吸引眾多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此外,農村政策的改善也吸引了部分農民工返鄉務農。
外出人口回流、選擇就近就業無疑有其積極的一面,比如可以更好地照顧家庭,維系社會關系,帶回致富信息、資金和技術;但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則會給我國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的城鎮和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帶來更多新的挑戰,加劇人地矛盾,造成更復雜的發展和保護壓力。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生態環境脆弱、可開發土地和環境容量限制,西部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更多的是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智力資源、創新模式和充足的資本,而無法仿效東部地區靠大量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總量”累積的傳統路徑,因為西部地區沒有這個“本錢”。
要制定好西部地區城鎮化、現代化、奔小康路徑,首先必須對西部地區的情況有深刻的認識。概括來講,主要有以下一些共性:
(1)西部是我國的對外開放門戶和國家安全堡壘;(2)是祖國的蓄水池和生態屏,中東部地區生存發展的源泉;(3)各類資源豐富,文化多元璀璨,利用程度低;(4)生態極其脆弱,生產生活條件艱苦,生產力發展滯后;(5)高山峽谷或盆地地形,城鎮用地普遍狹促,坪壩耕地寶貴,人地矛盾極其緊張;(6)自然災害種類繁多,發作頻繁,救援困難。
(1)國家戰略對區域重構的影響。“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區域規劃布局的深入推進,將大大提高內陸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進而提升對內對外互聯互通水平,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將迎來新的浪潮。國家戰略布局是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的,是必須的;但也不可否認,其對一個地區的生態格局和城鎮格局也必然要產生強烈的影響。
(2)全球信息網絡和國家快速交通網的形成,將促進區域、城鄉發展平臺更加均等化,城鎮等級更加扁平化,城鎮加速擴張勢頭明顯。
(4)國家消費結構轉型,居民對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服務等需求將成為新的熱點,對西部地區擁有的獨特自然景觀、多元文化等旅游資源的需求將日益高漲。
在重大機遇面前,西部地區應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使小康社會建設與生態保護、資源開發利用達到高度的協調和統一。應該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則:
一是互聯互通的網絡化。依托互聯網、快速交通網、國際貿易平臺、開放度高的大都市區,提高整個區域的經濟外向度。二是提高市場化水平。要轉變觀念,真正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轉變政府職能,為企業做好服務。三是社會包容度。發揮西部地區民族融合、社會兼容的優良傳統,制定優惠政策,大力吸引外來人才創業、就業,帶動創新發展。
依托本地特色資源,結合現代市場需求,設計研發新產品。鼓勵結合本地自然條件的小微企業發展,不能盲目迷戀大項目。提高對戰略性資源、本地能源開發的管控能力,避免污染和破壞。積極發展生態、自然風光、文化旅游,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結合國際大通道、中心城市和邊境口岸,發展現代物流、國際貿易、會議會展、跨境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在有條件的地區,承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功能,如國防軍工、電子信息、新型能源產業,以及出口加工等,對傳統三線企業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
世界各國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表明,當城鎮化水平突破50%之后,會有不同的結局:一種是西方發達國家,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人均收入快速提高;另一種是以拉美國家為代表的,人均收入長期徘徊不前,落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我國要擺脫后一種局面,就必須要致力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否則即使城鎮化率數字上升,也無法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個結論在西部地區尤其適用。從根本上講,西部地區可用于開發建設的土地資源更加有限,生態環境更加脆弱,生態修復更加艱難,產業集聚總量會更小,必然要走地均產出高效化、人均產出高效化的道路,沒有別的選擇。
西部地區的發展不能只是樹幾個典型和樣板,應該加大教育、培訓和幫扶力度,提升農民文化水平和自主就業、創業能力,自主選擇適銷對路產品以及對接市場能力,從而提高農村自我造血能力。要深入研究多途徑城鎮化道路,以多種形式帶動農村、農民致富,藏富于民。避免一些平原地區大企業入主土地、集中經營模式導致的企業致富、農民出局的結果。
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規劃建設城市。本著尊重自然環境、有利產業集聚、方便居民生活、節約建設成本、倡導綠色生活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建設城鎮。首先,要畫定生態綠線、河流藍線、自然災害紅線、文化保護紫線。關鍵的是根據西部地區各類地質地貌、氣候條件區的特點,構建低碳、高效的城市結構。
西部地區大部分城鎮沿河谷走廊發展,非常適合以公共交通走廊建設為引導的土地開發模式。這就要求城鎮在更大尺度上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形式,通過公交走廊的設計,形成組團串珠式結構,引領人們出行理念和習慣,轉變平原和東部沿海城市以小汽車為主導、圈層式擴張的模式。
加強對低丘緩坡地用于城鎮和農村建設的研究,給行洪通道、灘涂濕地、動物棲息地、高效農田留下寶貴空間。這方面我們的祖先早就總結出許多好的經驗,值得現代人去學習。
要注重研發本地化綠色營造技術,避免“唯高技論”和更多地引進高成本國外技術。應大力推進西部科研學術機構、科技企業發展,從“土辦法”、“老手藝”中汲取靈感,研發推廣本地化生態適用技術,避免唯技術、商業化、難推廣的“高科技崇拜”。
這已經是刻不容緩的命題。中東部地區在現代化建設中,已經破壞了大量歷史遺存、鄉土風情,造成千城一面、萬樓一面。廣大西部地區多民族共融,自然風光獨特,歷史遺存眾多,民風民俗淳樸,而且由于干旱少雨,相較發達地區來講傳統建筑和文化保存得更多一些,特色也更加鮮明。在已經到來的快速發展中,應該吸取先發地區的教訓,加大保護力度,更好地服務于傳承華夏文明的需要。
首先,在國家政策層面上,仍應堅定不移地實施異地城鎮化戰略,不應讓已經形成的“孔雀東南飛”再往回飛,這對西部地區的生態、文化保護等都是巨大的壓力。
其次,在西部地區的發展理念上,一定要吸取先發地區教訓,轉變發展方式,避免生態災難,要避免把東部平原地區解決問題的方式照搬到西部地區。
第三,要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城鎮和人口聚集形態。根據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特色,以及城鎮之間的分工合作關系,靈活布局城鎮體系和空間形態,創新空間組織模式。“城鎮群”只能作為少數城鎮密集地區的城鎮空間組織形態,而不宜作為普適性規律在西部地區遍地推廣。
第四,加大對自然、文化資源統籌管理力度。很多專家呼吁設立“國家公園”制度,在此本人也再次呼吁,將眾多部門管轄的,邊界交織、事權重疊、責權不清的各類自然景觀保護區進行整合,創建“國家公園”,由中央政府統一劃定、統一管理、投資保護和建設,真正保護和利用好國家戰略資源并向全體公眾開放。要避免戰略資源被賤賣,成為少數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畫地為牢、坐地生財的工具。
第五,制定“精準化”城鎮化政策和標準。一是在產業發展、扶貧資金和項目、支持政策上,制定更加嚴格的準入標準,堅決杜絕重污染、高能耗、高風險產業進入;二是在城市規劃、建設、技術等方面,制定更加符合西部地區的差異化技術標準體系。
西部地區是落后的,但也是重要的。它之于全國的國土安全、生態安全、戰略資源、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的意義都非常重大。如果不能很好保護和開發利用,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并直接影響到東部地區的生態、資源供給和穩定,進而造成更大的災難。同時,西部地區的優勢也是明顯的,發展機遇也到來了,如果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將難以面對當地群眾的期待,也無法實現改革開放之初中央政府的承諾。因此,西部地區在推進城鎮化和城市建設、項目選擇的過程中,應按照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將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更好地結合起來,更加強調模式創新和轉型發展,拒絕瞎折騰。
(作者為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國外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
城鎮化概念股:海螺水泥、金洲管道、偉星新材、尚榮醫療、鐵漢生態、桑德環境、東方園林、渝開發、津濱發展、延華智能、達實智能、達剛路機、普邦園林、碧水源、云南城投。
城鎮化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城鎮化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