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小市值次新股的中報行情
stark 2016.07.12 21:42 次新股概念股
外形俊朗、為人低調的欒鑫,雖然剛步入不惑之年,卻已在證券市場摸爬滾打了23年,對股市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其旗下管理的多款私募產品,自2011年成立至今,累計收益均超過200%。除了高收益,更為搶眼的是他管理的產品在2015年股災期間回撤極小。在欒鑫看來,選股只是基本功,風控才是底線,相比取得超高盈利,他更看重的是如何為投資者的資產保值。對于近期市場普遍期待的吃飯行情,欒鑫表示謹慎看好,同時他比較認可次新股板塊的投資機會,建議重點關注上市未滿一年、總市值較小的次新股。
根據市場反饋隨時調整交易策略
《紅周刊》:炒股23年,您對資本市場想必有著很深的認識。從公開資料來看,您管理的多款私募產品,累計收益都超過200%,可謂“戰績驕人”。您之前說“選股是基本功,是保持盈利的利器”,能否給我們分享一下您的選股經驗和方法?
欒鑫:我選股的方法十分多變,不會主觀地去建設各種框架,也不會通過公司的財務數據等去做傳統意義上的價值投資。我認為很多時候市場有自身的一個選擇,作為參與者,我希望感受的是市場想選什么,或者說,我選擇什么能得到共鳴,能得到其他投資者的認可,能受到資金共同的追捧,所以很多時候建倉我也是一種試探性的,我會關注市場給我的反饋,根據市場的反饋隨時調整交易策略,如果我某一個傾向性的假設,市場印證了,我就會順著這個趨勢去操作。
《紅周刊》:很好奇您想得到的市場反饋,是一種什么樣的反饋?
欒鑫:如果某一樣東西,市場的注意力“嘩”一下,完全被吸引,這就不是我想要的。只有在市場還沒有高度關注的時候,它的表現以及行業趨勢都是良性的,我才愿意去參與,因為隨著行業發展趨勢的印證,關注度會越來越高,會源源不斷帶來認同的人,它的價格才會健康地上漲。
《紅周刊》:聽您說的這些好像比較偏理論性,可以用個例子給投資者們再具體說說嗎?
欒鑫:就以近期市場上關注度比較高的無人駕駛來說吧。在我看來,如果現在有10%的汽車是使用的無人駕駛技術,那這個階段配置這部分的股票在未來一兩年獲得高收益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因為10%的市場滲透率可以說明無人駕駛已經解決了主要的技術問題,再往后市場滲透率發展到30%或者50%,無人駕駛的發展速度會更快。但是等到它的市場滲透率達到50%的時候,我就會退出來。因為從10%發展到50%,會有四五倍的空間,但從50%哪怕發展到100%也才一倍的空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建議最好選擇那些市場滲透率還處在10%或者30%階段的行業及股票。
《紅周刊》:這個思路確實很值得參考,但目前A股市場上行業諸多,我們怎么才能從中選出符合您上述標準的股票呢?
欒鑫:從大邏輯上來說,什么階段投資哪些行業,這個是比較重要的。比如說,翻看美國的證券史,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的鐵路運輸獲得大發展,之后逐漸變成拉動其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所以在當時那個階段當中,鐵路股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撐起了華爾街大部分的市值,那會兒投資鐵路股就是恰當的時機。國內市場也一樣,2003年~2013年被譽為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十年”,在這段時期,有色金屬、鋼鐵、煤炭以及地產板塊的一些股票就是我選擇配置的重點,也就是說,你選擇的股票最好和當下拉動經濟增長的動能相重合。
《紅周刊》:那按您的意思,在接下來我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哪些可以挖掘的投資機會呢?
欒鑫:我國經濟再往后發展的話,我認為機會還是蘊藏在一些新興的科技創新型行業當中,在這些行業中,誰會發展得更好,可能就要再看細分下來的技術成熟度。比如1999年市場炒作網絡股,雖然大家都覺得網絡科技會改變未來,但其實當時上網還要依靠接入電話線撥號,這還是個很早期的技術,所以網絡股漲上去之后很快又跌回來了,就是因為當時網絡技術還沒有達到一個可以快速爆發的階段。可是現在就不一樣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再加上安全性有了保障,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已成了當前主流的生活習慣,這些也是我們投資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
按規則辦事,風控是盈利的前提
《紅周刊》:去年股災以來,大盤重挫,許多私募產品損失慘重,甚至難逃清盤的命運,但就您管理的幾只私募產品凈值來看,回撤幅度都很小,股災期間您是如何操作的呢?
欒鑫:其實在股災之前我就感覺到市場已經很不理性了,比如有些股票的估值高達300倍,還有大家的情緒都很亢奮。但我不是一個主觀的投資者,雖然這時候我認為市場風險很大,但我不會空倉,還是保留了40%的倉位,如果市場繼續漲,我還是能跟隨市場獲利,如果市場下跌,那我也要等到市場告訴我該撤退的時候再撤退,所以6月中旬大盤出現了幾根長陰線,我就感覺信號可能比較明確了。
《紅周刊》:能在股災期間控制好回撤確實很不容易。這是否與您在很多公開場合提到的“在交易過程中要把風控放在第一的位置”理念有關呢?
欒鑫:確實,我在交易過程中,會把回避市場當中的一些風險放在比盈利更靠前的位置,我整體的倉位都比較低,就是因為我的資產配置不能承受較大的波動。實際上,從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6月份的大牛市,我的倉位基本上也保持在半倉以下,期間除了極少月份我認為后市會有較大概率的連續上漲,才會把倉位調整到上限八成,而倉位到八成之后,風控部門每天都會提醒,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就肯定要降下來,還有就是單一方向的一個板塊配置不會超過三分之一的倉位。
《紅周刊》:雖然風控對于保住股市的勝利果實十分重要,但很多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往往做不到嚴格按照風控紀律操作,您是如何意識到風控的重要性的?
欒鑫:我其實也是建立在對過往經驗的總結上。從1993年入市買第一只股票,一直到2003年,期間盈盈虧虧,回過頭來看,在那十年間我可能都沒有從股市中掙到多少錢。于是我就在不斷反思,為什么我投入如此大精力的一件事情卻沒有做好。通過不斷地總結我發現,在之前盈利的基礎上,有幾筆高位追加的資金最終損失幅度超過20%,而這些損失恰恰比較“致命”,導致之前的盈利及本金逐漸被蠶食,而如果沒有這幾筆大的虧損,我就是賺錢的,從這之后我就開始比較注重完善風控系統。
《紅周刊》:除了強調風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投資理念也是您經常提到的,這是否也和您前面提到的嚴格風控有關系?
欒鑫:對,我應該屬于風險回避型的投資人。如果我認為盈虧比對我不利,我就不會去操作。賺20塊,可能最多虧掉5塊,這個我參與,但賺20塊,可能最多也會虧掉20塊,這個我就會放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投資機會,但實際上它前期已經漲了很多倍,再去追,風險就會很大,所以我不管預計最后它的漲幅會有多大,我都會強迫自己放棄,雖然開始會比較難,因為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無盡的。
在現在的交易過程中,當凈值在1的時候,我的倉位都會低于30%,隨著盈利水平的提高,才會慢慢放大倉位限制,但同時也還要依據對市場的判斷,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在操作的過程中,要嚴格執行自己制定的標準。相比獲得超高盈利,我更看重的是不能給投資者造成虧損。
關注上市未滿一年的小市值次新股
《紅周刊》:我看到您現在管理的產品的收益曲線,好像從2016年1月份開始就幾乎沒有什么波動,是一直空倉嗎?
欒鑫:我們在今年6月份之前的倉位都很輕,但6月份之后我們選擇加倉了。當時感覺市場情緒比較悲觀,大家都在擔心英國退歐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多么負面的影響,但真正退歐的那一天外盤都有跳水,但A股跌下去又馬上被拉起來,似乎不為所動,我就感覺利空出盡之后,市場并不想跌,那天我就開始加倉了,不過倉位也不是很高。
《紅周刊》:就大盤走勢來看,在底部盤整數月之后,近期似乎大有向上突破之意,市場普遍認為在6月風險事件集中釋放之后,隨著7月中報行情即將展開,以及伴隨超跌藍籌股的估值修復行情和中小創等高成長股的高送轉預期再次升溫,A股在7、8月有望迎來一波“吃飯行情”,不知您如何看待后期市場的走勢。
欒鑫:你說的這些邏輯都比較對。近一年以來,大盤從高位跌下來確實跌幅比較深,在3000點附近的位置盤整了差不多一個季度,往下走的空間也不大,再加上從政策面來看,今年的貨幣政策等可能主要都傾向于維穩股市,也沒有太多利空消息,大家還是想在股市中尋求機會,所以我認為可能會有“吃飯行情”,只是對這一波行情能達到的高度不是很樂觀。
《紅周刊》:您做出上述推斷的理由是什么呢?
欒鑫:從資金面來看,確實能看到有一些資金流入股市,但另一個問題是現在A股市場有些股票的估值偏高,高估值會造成一級市場的股票解禁之后賣出壓力較大,比如我們看到近期產業資本減持激增,這會導致市場再往上走缺乏動能。
就后期走勢來說的話,我認為會震蕩上行,走得比較糾結,可能會呈現一種N字形,反反復復整體漲幅不會很大。當然這只是我現在的一種假設,可能往后走又會出現新的變化,因為市場不是排好一種陣型就一成不變的,是一種動態博弈。我所能做的是及時地采取一個最優的方案。
《紅周刊》:從您的意思來看應該是對后市謹慎看好,那在這樣的市場行情中,接下來您會比較關注哪些板塊機會?
欒鑫:從“選美”的角度,我覺得因為現在個股估值都比較高,所以大家還沒有新的想法和標準,像之前的OLED、鋰電池這些板塊都已經炒過了,也形成了“審美疲勞”。之前說一級市場解禁的壓力比較大,大家會希望二級市場不要變成一級市場的“接盤俠”,所以在整體估值都比較高的情況下,突破的邏輯可能就是找沒有拋盤的方向,也就是那些上市時間還不到一年沒有解禁壓力的次新股。我覺得按照這個邏輯,場內資金才敢去參與,才敢去抱團博弈,因為你的對手不是那些成本極低的原始股。我們6月份加倉的板塊主要也就是我之前說的次新股。
《紅周刊》:雖然股市幾經調整,但次新股在估值方面仍處于較高位置,在具體操作上,您對普通投資者有何比較好的建議?
欒鑫:近期次新股板塊相比大盤來說的確已經積累了相當高的漲幅,投資者如果想介入,還需注意風險。個股的選擇方面,次新股當中按行業劃分來選股都是其次,我比較關注的一個指標是總市值,會選擇總市值偏小的。再加上7月份之后中報會陸續出來,我會關注他們的分紅方案對股價的支持力度。在個股的選擇上雖然會有所側重,但不會太多,我會把板塊中的這些股票做一個統一的配置,基本上是全配。
次新股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次新股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