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企供給側改革進行時:推動逾八成國資布局四大領域
stark 2016.06.27 22:48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
據新華社6月22日報道,記者近日在地方國資重鎮上海采訪時了解到,市屬國資國企在地方經濟中占到約1/4的比例。通過激發國企創新活力、調整優化布局結構和改革國資管理體制,上海國資國企的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
278億元投入激發國企創新提高供給質量
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科技創新,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如何讓國企煥發創新活力,成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工作。
在硅谷設立風投,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互聯網汽車,探索自動駕駛和燃料電池技術……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企業,近年來上汽集團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系列酷炫產品和技術。“打造創新型全球車企。”這是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新構想。
上海儀電董事長王強說:“處于智慧城市這樣高科技、高競爭的行業,創新和研發是永遠的關鍵詞,關鍵是政策要鼓勵企業敢闖。”
除了汽車和智慧城市,在高端硅基材料、燃氣輪機等多個領域,上海國企正形成關鍵突破。“驅動國企創新的因素,是上海實施的‘三個視同于、一個單列’考核政策。”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國資委主任金興明近期表示。所謂“三個視同于”,即對國企經營者業績考核時,對符合條件的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費用、境外投資項目,均視同于利潤。
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約30家上海國企累計投入的278億元創新研發費用被視同利潤。創新道阻且長,考核機制的調整將推動國企經營者甩掉包袱、放手去干。
國資結構在調整中優化實現精準供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于結構調整。對國資國企而言,不是什么領域都需要做,也不是什么領域都能做好。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在供給側實現精準發力。
統計顯示,“十二五”期間,上海地方國企累計投資1.1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4大領域占到70%。“通過進一步調整,今年年底國資在四大領域的集中度可達75%,到‘十三五’末將達到85%。”金興明表示。
國資調結構,一來是針對部分剛剛起步的新興產業,市場機制還不完善,需要國資發揮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二來也是回歸“國企為民”的本義,為百姓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產品和服務。
以食品行業為例,雖然這是一個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但國資仍在其中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近年來,上海蔬菜集團等市場主體納入光明食品集團,更好發揮其穩定城市蔬菜供應和價格的任務。
定位“城市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的隧道股份總裁周文波表示,結構優化對國企效益的提升作用逐漸顯現。今年上半年,企業新增合同額同比增長創下50年來最好水平。
約50%企業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強化制度供給
促創新、調結構,離不開國企自身的制度變革。堅定不移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資管理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兩條主線,也是強化制度供給的重要體現。
依托資本市場的透明環境和公允定價來推進混改,成為上海國企改革的一貫特色。統計顯示,僅2015年上海就有綠地集團、城建集團等3家企業整體上市。同時,華誼集團、臨港集團等實現競爭類核心資產上市。兩者在上海國企中的合計比例,已經達到約50%。
“目前上港集團正試點員工持股改革。這樣的改革,如果沒有整體上市的背景,要推起來難度很大。”上港集團副總裁方懷瑾說。
國企混改的推進和證券化率的提高,為國資管理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提供了良好環境。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說,管資本的關鍵在于建立高效的國有資本運作平臺。目前,上海已組建國盛集團、上海國際集團兩大國資運作平臺,促進國資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
數據顯示,上海國資系統企業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地方國資的1/10、1/8和1/5。上海國資國企的改革試點,對地方國資具有示范意義。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河北鋼鐵、杭鋼股份、西寧股份、重慶鋼鐵、太鋼不銹、羅牛山、雛鷹農牧、際華集團、華紡股份、孚日股份、魯泰A、宋城演藝。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