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文字幕/短视频专区第一页/香蕉网久久网小视频/插综合网

從三個維度理解和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06.21 12:04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

自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今中國政經語境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時下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種種解讀,但如何做到全面、準確理解和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筆者認為,從理論、實踐和宏觀調控政策三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避免理論上誤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止實踐上急于求成,從宏觀調控政策上辯證處理好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關系。這對于扎扎實實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理論認識維度:切忌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相提并論

西方供給學派經濟學形成于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失效的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到20世紀80年代,它成為了西方盛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核心。但由于供給學派理論及政策主張的局限性,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美國聯邦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分配不均、家庭收入差距顯著增大,事實的發展和供給學派的預期有很大出入,供給學派遭受到了來自理論和實踐上的攻訐。由此可見,西方供給學派經濟學的崛起和消退無不與西方經濟實踐緊密相關。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央高層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在打破“需求管理”的路徑依賴,重塑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力。值得強調的是,從經濟學基本學理考察,需求與供給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命題正是黨中央基于經濟學理論總供給與總需求分析視角,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原則,針對我國現實經濟運行中供需結構錯配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經濟實踐問題導向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靈活審慎地借鑒了現代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元素。

從理論上進行深入分析就會發現:中國供給側改革與美國供給學派的只重供給而忽視需求、注重市場功能而忽視政府作用、以減稅和減少政府管制為基本內容的政策主張有著本質區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端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推進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當下中國缺乏效率的制度、體制、政策,提升總供給體系的效率和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在于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以激活社會創造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包括供給總量方面的制度變革和創新,又包括供給結構方面的制度變革和創新,旨在充分發揮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作用。相形之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豐富廣泛,顯然不能與西方供給學派及其政策主張簡單劃等號。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之初發端于農村的改革,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早期實踐,安徽鳳陽可說是供給側改革成效的典型范例。經濟新常態下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經驗總結,是改革精神的回歸和深化改革的理性升華。歷史上經濟理論的創新總是產生于當已有理論解釋和解決經濟發展現實問題處在困局的歷史當頭。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扎根本土深入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用自己的理論解釋中國經驗、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擔當起為世界經濟學的發展貢獻中國特色的經濟學和中國價值這一歷史賦予的重任。

  實踐維度:要充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新常態下立足現實、著眼于長遠的深化改革實踐。與“需求管理”手段相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能在長期內充分發揮出可持續發展之功力,但在短期內卻難收立竿見影之效,改革效果的出現往往是長期的,因此要充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的復雜性、長期性特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時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務必要謹防立竿見影、急功近利、畢其功于一役的速成心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完成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以及實施相互配合的“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其所涉及的改革范圍十分廣泛,這些層面的改革非一日之功可見,需要較長時期才能解決。鑒于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性,堅持求真務實、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精神,在戰略上做好打持久戰的充分準備,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節奏和力度的關系,有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著力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實踐證明:“改革紅利”的產生不僅需要時間,而且需要支付“改革成本”。一些重大領域的改革,在短期內不但不能改善經濟,反而會令經濟更加困難,甚至可能引發各種震蕩,這對改革推進者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考驗著執行者的戰略定力。另一方面,重要領域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需要突破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各種阻力,改革遇到的難度之大、風險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艱巨性決定了供給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宏觀調控政策維度:應注重供給側管理與需求側管理協同發力

在宏觀調控經濟政策上必須處理好需求管理政策與供給管理政策的辯證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宏觀需求管理在理論上并不矛盾,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兩種形式,雖然在不同時期會有所側重,但二者始終是不可分離的統一體,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需要協調匹配,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歷來都是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有機結合,沒有有效需求,供給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有效供給,需求也無法滿足,新的有效供給可以創造新的有效需求。因此,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

當下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意味著對需求管理政策的放棄,更不意味著排擠短期的有效經濟刺激政策,它需要在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協調匹配下進行,重在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需求側管理給力,適度有效的經濟刺激政策將會為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好、更大的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助推中國經濟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供給側改革不可能也不應當忽視需求端。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宏觀調控經濟政策是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都要根據一國經濟形勢作出相應抉擇。有鑒于此,無論任何時候,片面地肯定或否定“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決策理念和行為都是違背經濟運行規律的,不僅在理論上徒勞無功,還將會給經濟發展實踐造成重大損失。

最后值得強調的是:必須理性認識到改革是需要支付成本的,不付出成本,改革將無法進行。因此,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都要做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準備,坦然應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短期陣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2016年是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的開局之年。在這個新的特殊條件下,航路已經指明,堅冰有待打破,我們要用智慧和勇氣排除種種干擾,理性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壓力,坦然接受短期內較低的經濟增長率,破解我國現實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以短期陣痛為未來經濟穩健高速增長創造條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是重大的創新活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改變社會面貌的經濟創新活動無不經歷了一個痛苦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如果我們沒有力排眾議的勇氣、沒有耐心和毅力承受這種“創造性破壞過程”短期陣痛的定力,從而放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任務,就必然錯過了這個改革“窗口期”,這將成為2016年乃至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風險。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河北鋼鐵、杭鋼股份、西寧股份、重慶鋼鐵、太鋼不銹、羅牛山、雛鷹農牧、際華集團、華紡股份、孚日股份、魯泰A、宋城演藝。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0 0 0

守不敗之地,攻可贏之敵!

我要投稿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

< more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9
暫無相關概念股
暫無相關概念股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