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權威人士訪談:“經濟下行+貨幣寬松”終結 供給側改革宣言書
stark 2016.05.10 18:16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
作者:鄧海清,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金融四十人論壇特邀研究員。
5月9日,權威人士再度在人民日報發聲談中國經濟。我們認為,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的訪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每一次都對應著政府政策的重大變化。通過分析權威人士訪談,能夠了解政府現在在想什么,與過去比有哪些變化,以及未來會做什么,投資者可以提前布局,更好的把握市場機會。
一、經濟運行L型,穩增長讓位于調結構
三次權威人士專訪分別是2015年5月、2016年1月和2016年5月,第一次主要是提出問題和確定基調,第二次主要講結構性改革怎么做,在經濟預期極為悲觀的背景下,強調不實行需求緊縮,第三次是在3月經濟數據向好的背景下,提出未來經濟是L型,而不是V型和U型,重點重新變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權威人士表示,“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是該文最重要的表態之一。
權威人士對于沒有U或V的解釋是:第一,“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第二,一些市場化程度較低、產業低端、結構單一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就業問題凸顯,社會矛盾有所加劇。總之,“新動力還挑不起大梁”。
有意思的是,一季度經濟數據發布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從短期觀察,經濟波動受外界因素干擾很多,有可能是階段性的U型或W型”,此次權威人士正式否定了U型提法,對于市場對未來經濟的預期有很大的影響。
“供給側改革”取代“穩增長”成為政府工作重點。權威人士強調,“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意味著需求刺激告一段落,供給側改革重新成為重點。
當然,政府重心切換到調結構也意味著,政策層確認經濟已經見底回升,中國經濟已經進入L型下半場,持續5年的經濟下滑結束,否則不具備把改革放在首位的條件。
長期來看,政府基調仍然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期“適度擴大總需求”是重點,而現在開始變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預期,一旦未來經濟重新下行,重點將重新轉變為“適度擴大總需求”;對于未來中國經濟不能過于樂觀,但更不能太悲觀。
二、貨幣寬松周期結束,全球央行“再同步”
權威人士對貨幣政策的態度非常明確:“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松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
在1月份權威人士訪談中還提到要降低“企業資金成本”,而此次降企業成本則只是“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似乎已經不再作為政府政策選項。
我們在2016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點評中提出,貨幣政策“換擋期”,2014-2015年的貨幣政策寬松周期已經結束,主要邏輯是經濟回暖、通脹回升,貨幣寬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幾乎不存在,此次權威人士的表態驗證了我們的判斷。
一個更廣的視角來看,中國央行與全球央行開始“再同步”,主要央行均進入貨幣政策觀察期。從全球貨幣政策周期同步性來看,美、歐、日貨幣政策由分化走向收斂:美國加息步伐放緩,歐、日放松進程暫停。在歐美日央行都進入觀察期之后,中國也開始由寬松周期進入觀察期。
三、新常態下的“周期歸來”有新內涵
舊常態下的“周期歸來”具有長周期、高波動性的特點,其核心是房地產和投資周期。在過去,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五大周期的同步性:經濟增長周期、地產泡沫周期、外匯占款周期、通脹周期、資金成本周期等“五大周期”高度同步,同時持續時間長、波動幅度大。
進入新常態,“周期歸來”也有了新的內涵,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波動幅度降低,周期持續時間變短,更重要的是具有結構分化的特點。
此次權威人士明確表示“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這意味著,此輪“周期歸來”難以導致經濟大幅回升。
我們認為,新常態下的“周期歸來”內涵是:
第一,新常態的“周期歸來”是中國經濟長周期見底回升,持續五、六年的經濟下滑結束。此輪長周期下滑開始于2010年,當時GDP高點為12.2%,到目前已經下行持續五、六年,這是中國經濟L型的上半場。到2015年底,中國經濟長周期見底,L型拐點已至,2016年開始進入L型的下半場,這是我們認為新常態下“周期歸來”的最重要含義。
第二,新常態下的“周期歸來”不意味著經濟大幅反彈,而是呈現區間震蕩、窄幅波動。與上行幅度有限相對應,即使經濟再次下行,也是有底線的下行,必然會伴隨財政刺激發力,我們認為GDP底線在6.5%。中國經濟不會再向2011、2012、2013年那樣、出現反彈之后經濟再度加速下行,這是與看空中國經濟觀點的最主要區別。
第三,舊常態的“周期歸來”是“普惠周期”,幾乎所有企業普遍受益,而新常態的“周期歸來”則是“優選周期”,“二八定律”現象突出。過去只要“周期歸來”,就會出現所有行業、企業普遍受益,投資什么都能躺著賺錢;而現在的“周期歸來”盡管意味著經濟整體見底,但是不同企業盈利之間將加劇分化,甚至分化程度比經濟下行時期更加劇烈。權威人士也表示“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把握結構性分化的機會,是未來幾年的投資重點。
四、明確供給側改革任務,不靠居民加杠桿去房地產庫存
在1月份的權威人士訪談中,盡管主題是“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對具體措施論述較少,更多的是在談論供給側改革的內涵、意義,以及配套的宏觀經濟政策等,對于具體供給側改革措施沒有系統性的闡述。
此次權威人士則明確了“三去一降一補”的具體任務目標,我們精簡之后重點如下:
去產能,關鍵是處置“僵尸企業”,原則是“保人不保企”;
去杠桿,“宏觀不放水漫灌,微觀有序打破剛性兌付”;
去庫存,通過“人的城鎮化”去房地產庫存,否定通過“加杠桿去房地產庫存”;
降成本,降低整體稅負,取消不合理收費,減少行政審批,不再提降低融資成本;
補短板,注重精準扶貧,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體制機制。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去庫存的變化。去庫存指的是去房地產庫存,這點上沒有變化,但是對于如何去房地產庫存,一直存在爭議。去庫存的關鍵是創造需求,一種方式是通過居民加杠桿,一種是通過戶籍城鎮化。
一個有趣的點是,周小川在G20記者會上表示,“從中國的情況看,個人住房貸款占銀行總貸款中的比重還是相對偏低的。”“所以銀行系統也覺得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還是相對比較安全的產品,有發展的機會。”盡管周小川并未明確表示要通過個人加杠桿去房地產庫存,但上面的表態不免讓人產生類似的聯想。
此次權威人士否定了“房地產加杠桿去庫存”的做法。其原因可能有三點,一是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次貸危機的本質就是房地產市場加杠桿,無論哪個領域加杠桿都蘊含著巨大的去杠桿風險;二是2015年底以來對房地產刺激力度偏大,導致一線城市房價漲幅過快,擔憂存在泡沫風險;三是對于房地產加杠桿政府不應釋放明確的引導信號,也就是說如果市場自發的可控房地產加杠桿是有空間的,但是一旦政府明確引導房地產市場向好,那么存在泡沫化失控的風險。
這與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有相似之處,政策層有意無意的表態,使得市場對當時股市產生“國家牛市”的錯覺。周小川表示“資金進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肖鋼表示“這輪股市上漲是對改革開放紅利預期的反映,是各項利好政策疊加的結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再出現由于政策層有意無意的暗示,再導致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其對實體經濟的危害是股市泡沫破裂遠遠不能比的。
五、沒有滯脹,也沒有通縮
對于通脹,權威人士既不認可物價大幅上行,也不認可通縮。權威人士的理由是,產能過剩嚴重,物價普遍大幅上升缺乏實體支撐,同時流動性充裕,消費能力旺盛,通縮可能也不大。
我們一直強調,滯脹只是杞人憂天,前期漲幅最大的蔬菜價格已經明顯回落,只有豬肉價格由于供給彈性較弱還存在一定上漲,但由于去年下半年豬肉價格高位,豬肉價格同比難以繼續上行。
歷史上的四種滯脹類型是:1970年代的石油供給沖擊型、中國民國時期的國家動亂型、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崩盤型、2014年日本稅制改革型,沒有一次所謂貨幣超發導致的滯脹,現在也沒有滯脹的可能。
在現代金融體系下,貨幣超發的結果是資產價格泡沫而不是通脹,即使導致通脹,必然是先有經濟回暖再有通脹;如果沒有最終需求,試問囤積大宗商品、蔬菜賣給誰?如果貨幣超發能夠導致通脹上升,那日本、歐洲央行貨幣超發最嚴重,為何其通脹卻是主要國家中最低?
我們在2015年底提出“2016年通脹歸來”,但我們從來不認為中國現階段能夠達到高通脹。我們的判斷與權威人士一致,通脹大幅上行或者重新回到通縮的可能性都很小。
六、短期利空股市,長期仍看好“健康牛”
對于金融市場,我們仍然堅定看好基本面驅動的股市“健康牛”,價值投資最好的時代到來。
短期來看,權威人士的表態利空股市,包括經濟非V或U型(對企業盈利預期下降),否定貨幣寬松(對無風險利率下降預期降低);但長期來看,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分化加劇,優質企業將獲得比供給側改革之前更高的盈利。上市公司作為優質公司的代表,盈利改善程度要好于整體經濟情況。
對于無風險利率方面,我們認為貨幣寬松周期已經結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很快就會進入緊縮周期。我們認為不會出現滯脹,因此在經濟明顯回暖或過熱之前(按照權威人士的論述,這種情況發生概率很小),通脹難以大幅上行,貨幣政策也就難以實質性收緊。在供給側改革為重點時期,經濟下行風險并未徹底消除,政府再通過緊貨幣去產能、去杠桿的可能性很小。對于持滯脹觀點的人來講,對貨幣緊縮的預期過高,存在修正的可能。
我們認為,隨著短期利空釋放、股市短期調整結束,未來優質企業盈利將長期改善、同時無風險利率長期維持現狀,股市將進入“健康牛”。
更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新常態“周期歸來”的結構性大分化時代到來,政策層對股市干預減少、規范增加、制度設施完善,“價值投資”最好的時代到來。企業盈利分化加劇,挑選好的投資標的的意義重大。我們認為,一方面需要關注有突破性的創新性企業,另一方面需要關注供給側改革受益的優質傳統企業。
對于債券市場,權威人士提到“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意味著信用違約仍將繼續,這是未來債券市場面臨的最大風險。
對于大宗商品,維持4月25日報告《警示短期回調風險,長期趨勢機會不變》的觀點不變。短期而言,對于產能過剩行業,政府政策可能變為“去產能+放產量”,導致大宗商品供給增加、價格回落,重蹈2009年8-9月大幅回調的覆轍。在強調短期風險的同時,我們仍然長期看好大宗商品,2015年末是大宗商品的長周期底部,隨著經濟長周期見底、美元指數長周期見頂,大宗商品存在長期趨勢性機會。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河北鋼鐵、杭鋼股份、西寧股份、重慶鋼鐵、太鋼不銹、羅牛山、雛鷹農牧、際華集團、華紡股份、孚日股份、魯泰A、宋城演藝。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