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成中藥行業創新引擎
matthew 2015.11.07 14:10 中藥概念股
中藥作為我國傳統醫藥,由于其治病機理的復雜性一直未能真正走入國際醫藥市場。近來,國家正式啟動 “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工作,確定了建立中醫藥智慧云服務平臺,實現各門類的中醫藥業務數據共享、互聯互通的發展目標。這是我國中藥行業發展的又一重大政策利好。九次方結合大數據分析了我國中藥行業的生存現狀、研發水平及信息化建設程度。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中藥企業多而不強;
2、我國中藥企業專利意識薄弱,研發投入不足;
3、我國中藥行業信息化程度整體偏低,亟需發展。
一、中國中藥行業發展現狀
l 中國中藥行業市場規模
2014年,我國中藥行業增速放緩,全年工業總產值約為6400億元,占醫藥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同比下降近4個百分點。從中藥企業數量來看,同比增幅也創歷年新低。
近十年來我國中藥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5.8%,其中2011年中藥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9.27%,達到歷年來增速最大值。隨后,由于全球經濟形勢下行,中藥行業內部積累的問題,如中藥標準體系不健全,缺乏質量評價技術標準,研發投入不足、獲批新藥占比逐年下滑、難以滿足大眾的多樣健康需求等日益突出,在此內憂外患下,企業數量增長幅度逐年下滑,直至2014年,增速下降為6.12%。我國中藥行業發展從高速增長期進入調整周期。
l 中國中藥行業企業生存現狀
2014年中國中藥行業人員規模50人以下的企業超九成。
雖然云南白藥、白云山、康美藥業等上市企業收入都在百億以上,但我國中藥行業仍有九成以上的企業收入都在千萬以下。
從上述圖表可以看出,中藥行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收入偏低,多為中小微企業。
值得說明的是,我國中藥行業不同細分領域的市場集中度存在很大差異。數據顯示,2014年,中成藥市場競爭激烈,產業集中度低,前十名企業市場份額占比僅為28.7%。中藥飲片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前十名企業市場份額占比近七成。
從中藥企業規模來看,大、中、小型企業呈金字塔形分布,中、小型企業約占整個中藥行業的四分之三。從對企業技術要求來看,中藥材種植及原材料加工技術成熟,該類企業所占比例較高,而對技術要求較高的中成藥生產和植物提取企業則占比很低。另外,由于中藥生產統一標準一直未能建立,行業整體科技水平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產能分散,中藥行業呈現多、小、散的現象。
中國中藥企業地域分布
四川、廣西、安徽是中藥企業聚集地。
四川省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十分豐富的野生中藥資源,是我國最大的中藥材產地之一。我國中藥材品種為12807種,四川就有4354種,占全國的33.99%,地道藥材達49種。其中,我國常用的430種中藥材中,四川省就占有383種,居全國第一。得益于這些天然優勢,中藥材種植企業在四川省分布最多。
中國中藥行業上市企業情況
目前,我國中藥類企業在A股中上市公司有55家,其中深圳主板上市公司有10家,上海主板上市公司有24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有16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有5家,上市中藥企業主要分布在滬主板、中小板和深主板。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新三板市場發展深受政策支持,利好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發展。未來,優質中小微企業在新三板上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2014年A股中藥企業十大排名
近十年來我國中藥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5.8%,其中2011年中藥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9.27%,達到歷年來增速最大值。隨后,由于全球經濟形勢下行,中藥行業內部積累的問題,如中藥標準體系不健全,缺乏質量評價技術標準,研發投入不足、獲批新藥占比逐年下滑、難以滿足大眾的多樣健康需求等日益突出,在此內憂外患下,企業數量增長幅度逐年下滑,直至2014年,增速下降為6.12%。我國中藥行業發展從高速增長期進入調整周期。
l 中國中藥行業企業生存現狀
2014年中國中藥行業人員規模50人以下的企業超九成。
二、中藥行業研發現狀
屠呦呦獲諾獎極大的增強了國人的信心,徹底打破了“中國科學家與諾獎無緣”的魔咒,科學界更是大受鼓舞。科學研究離不開完善的創新機制和大量財力投入。然而我國醫藥行業的創新機制和研發投入仍存在不足,尤其是中藥行業。
l 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新藥研發需要雄厚的資金、成熟領先的技術支持且周期長,風險大。新藥從論文論證、項目立項、基礎研究、申報臨床許可及試驗再到申報生產許可,這一系列操作從研發到上市至少需要八年時間。以我國A股上市藥企為例,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占比,即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約為4.9%。其中在化學制藥領域,平均投入占比為4.5%;在醫療器械領域,該比值達到7%;在生物制藥領域,平均研發投入占比為最高的8%;但在中藥領域,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2.2%。我國整體醫藥研發投入尤其是中藥研發都遠低于美國醫藥產業14.5%的平均研發投入比,我國中藥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l 專利意識薄弱,新藥審批難
此次獲得諾獎的抗瘧藥青蒿素在1978年就已被成功研制出來,但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缺乏,曾多次在學術期刊、國際會議上詳盡公布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臨床研究等資料,結果卻被他國搶先申請了專利。在中藥國際市場,中國申請專利的藥品僅占0.3%,而日韓卻占據了中藥專利的70%以上。
此外,新藥審批難也是困擾中藥企業發展的原因之一。目前全國獲批的藥品生產批文為16.9萬件,中藥只占其中的35.6%。2013年批準上市的中藥藥品占當年總獲批藥品的8.14%,而在2014年獲批上市的507個新藥批文中,化藥有466個,中藥只有24個,僅占4.73%。由此可見,中藥新藥審批通過率越來越低,很多企業因此轉為研發獲批率相對較高的化藥。
三、“互聯網+中藥”現狀
從中藥行業全產業鏈來看,互聯網在流通環節中的應用處于領先水平。是因為在商品流通環節中,互聯網具有消除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等特點。
在中藥材流通方面,今年8月22日我國首個中藥材電商標準——《中藥材產品電子交易規格標準》出臺,這為互聯網+中藥材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中藥材產區分散,藥材種植多是個體戶,信息不對等現象嚴重,往往會出現產銷失衡,價格暴漲暴跌,中間環節層層加價等問題。這些問題就會造成“藥農被迫低價出售中藥材、中藥生產企業則高價收購中藥材”的現象,雙方利益都受到損失,嚴重制約了中藥材產業的良性發展。
早在2010年,康美藥業就編制了康美(普寧)中國中藥材價格指數,成為華南地區藥材市場價格的“風向標”。隨后,又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打造了e藥谷中藥材大宗交易平臺。藥材商戶和藥企通過e藥谷平臺實現了“線上下單、線下實物交割”的快捷交易方式,這是中藥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的一個成功案例。
在藥品銷售方面,醫藥電商的發展正如火如荼。截止今年8月份,我國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C證的企業已有329家,其中大約有200家企業借助天貓平臺進行藥品銷售。據統計,上半年,天貓平臺上非處方藥品的銷售額為6.22億元,而在國家非處方藥目錄中,中藥非處方藥品種占比就達80%。再者,作為傳統醫藥,消費者出于用藥安全因素的考慮使得購藥時更傾向于中藥,對此,我們認為中藥在互聯網平臺上會取得較好的銷售業績。
目前,我國醫藥電商滲透率低,不足1%,與美國30%的滲透率相比,還存在巨大的差距,這也說明我國醫藥電商發展空間廣闊。未來,隨著政策的進一步放開,醫藥電商市場規模或將爆發式增長。
在中藥生產方面,由于中藥藥品成分復雜,對治病有效成分的分析和定量十分困難,而且受中藥材原材料的影響較大,這對中藥自動化、數據化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目前,互聯網在中藥企業生產中的應用并不普遍。
綜上所述,我國中藥行業信息化程度整體還處于較低水平,亟需快速發展。如今,十八屆五中全會順利閉幕,“十三五規劃”將正式確立,將促進我國中藥行業逐步實現現代化、信息化發展。
中藥概念股:中恒集團、仁和藥業、以嶺藥業、信邦制藥、羚銳制藥、通化金馬、中新藥業、佛慈制藥、康緣藥業、華潤三九、復星醫藥、華潤雙鶴、康恩貝、昆藥集團、白云山、浙江醫藥、沃華醫藥、昆藥集團、同仁堂、嘉應制藥、華神集團、益佰制藥、珍寶島。
中藥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中藥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