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VR 還在冰面以下
matthew 2016.12.20 07:23 虛擬現實概念股
探索VR領域,本質上是一個建造金字塔的過程。
過去人們建造金字塔就是在搭建一座向上帝叫板的巴別塔,奇跡之所以能落成,要歸功于人類對信仰的強烈需求和神權的至高無上。有趣的是,這種荒謬又偉大的業績經過輪回,在現代社會再現了一次。
比如VR,在經過資本市場冷熱交替的歷練后,這個看似性感卻難以名狀的概念依然能保持熱度。究其原因也并不難理解:目睹了硅谷的崛起,資本和年輕創業者慢慢習慣了售賣預期的行為,而正是處在這個集體不理智的時代,VR相關的創業熱潮才能十分堅挺地撐到現在。
所以即便大家都知道 VR產業鏈包羅萬象卻十分孱弱,依然信心慢慢。VR很幸運,生在這個沖動的時代。
VR的“正確玩法”
冰面之上,人們習慣于用“缺少爆款”這種表述去概括行業的瓶頸,想辦法去創造“爆款”成了政治正確的努力方向。冷靜分析后,低頭看向冰面以下,不難參透這個游戲的真正玩法隱藏在深不可測的海底——誰是贏家,比的根本不是冰面上如何拔地而起一座高樓,而是誰能在下層建筑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扎得更穩。
集體在厚積,就看誰能薄發。
VR缺少內容是業界共識,而看起來最“不缺”的VR內容無疑就是視頻類了。本文就從VR視頻平臺這個角度說開去。
制作門檻相對較低的VR視頻,是絕好的試錯機會。即便存在帶寬和分辨率的先天不足,目前能夠分發的VR視頻內容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全國僅有三臺的Jaunt One,或者天生驕傲的Nokia OZO,相比理光拍出來的效果就有著天壤之別。
在用戶習慣尚待培育的現在——畢竟全景視頻早已出現,街景地圖就曾是附著在百萬量級的移動互聯網產品上的炫酷功能,但并沒對VR的普及帶來多大推力——技術更成熟的設備自然占據優勢。另外,緊隨著Oculus rift DK1 的熱度面世的第一批不下二十款VR影院產品,活到現在的也沒幾個。相反,從目前局勢看,如果有著較高的技術門檻(高門檻往往會受到巨頭的青睞,也伴隨著大量資源),即便能體驗到的內容大多不完整,轉化也不高,但存活率卻不低。
不太看重 360° 全景的NextVR,憑借著良好的體驗和在體育賽事上的大量嘗試站穩了腳跟,從硬件到平臺兩端通吃的Jaunt也壘起了難以跨越的門檻……這些廠商下的每一步棋往往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在中國情況下,對于中國公司來說,借勢無疑是個絕佳的選項。以今年頻繁出手的微鯨VR為例,在拿到了國內第一臺Jaunt One以后,一邊忙著研發更好用的拍攝設備,一邊借助華人文化這座靠山積累IP和內容制作經驗,放到自家平臺產品上步下棋子。
“沉浸感”與“儀式感”
有了好設備,自然也應當有好平臺。即便設備廠商最終熬不過市場競爭,那時候的用戶興許不會讓平臺彈盡糧絕,樹倒猢猻也不會散。
即便在這個假設下耕耘,做VR app也應當“誠惶誠恐”,因為誰也不能確?!俺两小笔遣皇莻€偽命題。而刨去會讓人頭暈的“沉浸感”不說,現有的VR相關的內容嘗試,大家更多是在販賣“儀式感”。
NextVR深挖體育賽事,微鯨VR直播錘子手機發布會,還有今年年底騰訊視頻將VR直播王菲演唱會,這些舉措都是在突出體育、科技、綜藝娛樂現場的“儀式感”。畢竟這些內容在現場體驗和在家里看轉播會給人截然不同的體驗。想想看,錘子發布會門票都能賣不少錢。
內容的儀式感通過重頭內容來體現,而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就是“非內容體現”,也就是交互和UI。若想誘導觀眾觀看一場VR直播,大家腦子里可能會冒出兩種思想:“身臨其境地體驗”和“這就是VR啊”。前者讓人血脈噴張,而后者才能真正帶來轉化。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的VR app基本沒在交互和UI上花什么功夫,或者說,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花功夫。
VR的“必要性”
所有VR產品若想突圍,首先得解決一大歷史難題——VR的必要性究竟在哪。
稍稍分解下,主要是兩大部分:一個是對用戶而言所謂“沉浸感”的必要性,另一個是相比更多替代選項,封閉體驗VR的必要性。前者是技術成熟度的問題,后者則是產品定位的問題。
與其說是難題,倒不如說是大自然留下的一道天塹,現在談解決辦法筆者認為是癡人說夢。真正有意義的考量不過是該如何準備、如何布局而已。說白了,如何才能在未來不知道幾年的時間里,想盡辦法提升自己應對未知挑戰的能力是當務之急。
實際情況其實很尷尬,影視級VR內容,多數僅有兩個用途——實驗和宣發。
平均一分鐘100萬美元的《Help》,和已經入圍美國阿克雷德電影節的VR紀錄片《極地》,都屬于在影視領域的實驗行為,門檻相當之高。這種在垂直專業領域才有可能出現、且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嘗試往往有著深遠的意義——為將來的內容制作奠定基礎。《極地》的創作者之一、微鯨 VR 內容總監的宿斌在嘗試之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我們還沒弄清觀眾的身份。”
另一個更為常見的用途是將 VR 內容視作宣發物料。如《火星救援》等影片的VR體驗內容,抑或是《小門神》、《大魚海棠》的VR預告片,雖然在技巧上各有亮點,但終究逃不過幾無轉化的命運??杀氖牵簧賄R公司還眼巴巴地求著這些看似能夠一炮而紅的機會,心甘情愿作為供應商茍活著,背后得益的往往是華人文化、光線傳媒這樣的巨頭——一邊不用花什么大價錢,另一邊還能輔助自己進行戰略布局,何樂而不為。
殘酷又無可奈何。
虛擬現實概念股:水晶光電、聯創光電、歌爾聲學、佳訊飛鴻、暴風科技、樂視網、盈方微、奮達科技、華力創通、愛施德、漢麻產業、利達光電、鳳凰傳媒、凱樂科技、易尚展示、丹邦科技、川大智勝、聯絡互動、奧飛動漫、慈星股份、歐菲光、深天馬A、三安光電、銀河生物、華訊方舟、順網科技、天音控股、華聞傳媒、弘高創意。
虛擬現實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虛擬現實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