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文字幕/短视频专区第一页/香蕉网久久网小视频/插综合网

監管出手,校園信貸平臺出路何在?

2016.09.21 08:41 互聯網金融概念股

近年來,校園金融業務取得了快速發展,大學生互聯網消費分期規模最近兩年的同比增速高達200%。蘇寧金融研究院測算結果顯示,照此速度,2016年校園金融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0億元,在大學生中的滲透率將達到18%。

然而好景不長,自大學生因過度借貸自殺、裸條借貸等負面新聞不斷拷問行業發展前景以來,校園信貸市場頻頻站上風口浪尖,最終引來了監管出手——銀監會給出“停、轉、整、教、引”五字訣,重慶、廣西、深圳及廣州等地相繼出臺校園貸整改措施。各項措施直指校園信貸市場“七寸”,也難怪媒體發出“市場終將消失”的聲音。

那么,作為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一個重要分支,這個行業問題纏身的癥結在哪里?行業究竟還沒有發展空間?出路又在那里呢?

一、校園金融市場已是互金平臺的天下

就校園金融市場而言,主要有銀行業、消費金融公司和互聯網金融平臺三大參與者。

自2009年以來,銀行業基本退出了校園信貸市場(本文不討論助學貸款等公益性業務),消費金融公司也把重心放在白領市場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上面,相比之下,一大批專注校園分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相繼崛起,逐步發展成為校園金融市場的主導性力量。

1、銀行業基本退出了校園消費金融市場

2004-2009年間,銀行業曾大躍進式開拓校園信用卡市場,帶來了“三高現象”:高注銷率(70%左右)、高睡眠率(曾高達80%)和高壞賬率(持續高于普通信用卡2個百分點左右)

2009年7月,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向學生發放信用卡遵循審慎原則,且必須滿足兩點要求:一是滿18周歲,二是第二還款來源方書面同意承擔相應還款責任。

校園信用卡市場至此迅速降溫。當前,銀行業整體已經基本退出了校園消費金融市場,一些主流商業銀行依舊保持著校園信用卡,但額度很低,本科生基本在1000元以下,博士生也基本不超過3000元,很難滿足大學生的信用消費需求。

2、消費金融公司持續參與,但市場份額低

截至今年8月末,正式開業運營的消費金融公司達到15家,包括首批4家和第二批11家。蘇寧金融研究院統計發現,目前至少8家以上消費金融公司開展了校園貸業務,但主要以應屆畢業生群體為主,如:

  • 中銀消費金融公司的校園貸產品“信用起航”,針對已簽署三方就業協議的應屆畢業生;
  • 北銀消費金融公司的“輕松e貸”,只對應屆畢業生開放;
  • 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的“任性付·校花”,針對在校大學生開放。

消費金融公司多把校園市場看作是白領市場外的一個補充,方式手段并不夠“激進”,與互聯網金融平臺相比,市場份額較低。

3、互聯網金融平臺成為校園金融主導性力量

涉足校園金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分為三大類:

  • 專注校園金融市場的分期公司;
  • 電商系消費金融平臺;
  • 布局校園金融業務的P2P平臺。

校園分期公司多成立于2014年,主流電商平臺于2015年相繼進入校園金融市場,均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今年以來P2P平臺紛紛進行業務轉型和多元化布局,校園金融業務成為其轉型的重點方向之一。

由于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在校園信貸市場上的“謹慎布局”,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然成為校園金融的主導性力量。

二、校園信貸市場的三大問題日益凸顯

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互聯網金融平臺主導的校園金融市場逐步顯現三大問題,頻頻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并制約著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高額的費率

一些小的校園信貸平臺,利息按日計取,一般在0.1%-0.2%之間,等額本息法下年化利率高達70%以上,涉嫌高利貸。行業中的龍頭,年化利率也普遍高于信用卡利率。

在宣傳上,各家平臺都不會公布年息,只是公布月息,或者只公布每期還款額。同時,很多校園信貸平臺都會收取高額的逾期費用。

據融360的一項調查,大學生分期平臺中,超過55%的分期平臺逾期日費率為1%,最高的日費率達到了3%。相比之下,電商系平臺逾期費率較低,基本與銀行信用卡保持一致。

2、涉嫌違規催收

南都記者曾曝光了某校園信貸平臺的催收十步曲,分別為:①給所有貸款學生群發QQ通知逾期;②單獨發短信;③單獨打電話;④聯系貸款學生室友;⑤聯系學生父母;⑥再次聯系警告學生本人;⑦發送律師函;⑧去學校找學生;⑨在學校公共場合貼學生欠款的大字報;⑩群發短信給學生所有親朋好友。

據報道,一般到第四步,逾期的學生就會乖乖就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手段涉嫌違規。比如,第三步打電話環節,針對合作態度不好的借款人,催收人會利用循環撥號系統重復撥號,直至借款人手機關機。針對上述催收手段無效的借款人,校園信貸平臺會選擇外包至專門的催收機構,催收手段更顯極端,難以控制。

3、過度借貸難以防控

校園分期平臺眾多,競爭激烈,大學生自制力較差,受借錢消費的誘惑和平臺業務員的鼓動,很容易過度借貸,使得單個平臺基于限額的風控手段基本失效。同時,由于平臺普遍未接入征信系統,即便借款人在一家平臺上逾期,在其他平臺上仍可以正常借貸。

從經驗上判斷,借款人一旦陷入過度借貸,其還款能力會大幅降低,風險急劇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分期潛在大學生客群家庭條件一般,以平均月生活費1000元計算,如果借款消費金額5000元,分12期,則每月還款金額接近500元,日常的消費生活尚可勉強維持。如果在多家平臺重復借貸,金額超過1萬元,則日常生活消費難以維系,很容易陷入以貸還貸的循環中去,雪球越滾越大,直至難以承受。

三、業務模式先天存在道德風險的原罪

由于大學生群體沒有穩定職業,缺乏收入來源,難以在線上沉淀出足夠數量的優質信用數據,使得純線上的大數據風控模式難以奏效,校園金融玩家多是依靠線下校園代理進行初步的風險防控。

同時,自2014年分期公司大舉進入大學校園以來,當前開展校園金融業務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已經不下幾百家,發展龐大的線下代理隊伍也成為很多平臺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然而,這種依賴線下代理的業務模式雖然帶來了業務的快速增長,但同時道德風險問題也愈發突出,并引發一系列問題。

為了控制風險,平臺一般要求借款學生提供本人身份證、學生證、父母電話、輔導員電話、4個左右同學電話,原則上是要通過電話驗證親朋信息的真實性的,但這又必然會造成借款人借款意愿的降低。

此時,線下業務員會幫助不愿意配合的借款人偽造信息,甚至衍生出有專人偽裝學生的父母接受平臺的電話問詢。對于一些資質明顯不足的借款人,業務員也會主動幫助借款人偽造信息獲取更高的額度。更有甚者,對于冒用他人信息辦理貸款的情況也睜只眼閉只眼,平臺的風控措施基本形同虛設。

今年3月份發生的大學生跳樓事件中,事主小鄭就曾借助班長的職務便利,冒用28名同學(其中本班26名)的身份證、學生證及家庭住址等信息,在14家網絡分期、小額貸款平臺申請貸款,總金額近60萬元,最終因賭球輸個精光,走上不歸路。

在筆者看來,主要依靠線下校園代理的業務模式帶來了道德風險問題,過度借貸、虛假借貸事件頻發,既然短期內風控跟不上,自然是遵循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通過高利率和高逾期收費來覆蓋風險,如此又引發了高息和違規催收的爭議,發展走入了死胡同。

四、監管出手,校園信貸平臺出路何在?

互聯網金融平臺利用校園代理發展校園金融市場的模式與銀行校園信用卡的經歷如出一轍,事實證明,也都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進而帶來了一系列亂象。

亂象頻發終于引發監管出手。今年4月份,教育部聯合銀監會發布《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側重于從大學生消費理念、校園環境治理、金融知識培訓等方面進行部署,主要由高校進行落地執行。從表面上看,這并未對校園金融市場帶來直接影響,但加強監管的苗頭已經出現。

8月底,在網貸監管細則發布的記者會上,銀監會發言人表示,對校園網貸擬采取“五字”整治方針——“停、轉、整、教、引”。此前一周,重慶市金融辦等部門聯合發文,給校園網貸列出八項負面清單,包括提高學生貸款的發放門檻、不得直接向學生提供現金貸款、不得變相發放高利貸等。此后,深圳也以互聯網金融協會的名義,要求校園網貸平臺做到風險提示、加強對借款學生的還款能力以及借款用途的審核。

按照深圳、重慶等地的監管原則,控制借款成本、控制借款用途以及需要第二還款源書面同意等合規要求,基本上阻斷了校園信貸市場繼續發展的空間,若這些監管措施在全國推行,校園分期平臺唯有轉型一條路可走。當年,銀行信用卡是通過逐步放棄校園市場實現了轉型,對校園分期平臺而言,校園市場環境和土壤已變,退出也已經成為最為容易的轉型方式。

互聯網金融概念股:熊貓金控、東方財富、金證股份、恒生電子、同花順、大智慧、銀之杰、中科金財、生意寶、證通電子、君正集團、數碼視訊、安碩信息、巢東股份、二三四五。

互聯網金融概念股

那么問題來了:最值得配置的互聯網金融概念股是哪只?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

0 0 0

東方智慧,投資美學!

我要投稿

申明: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在概念股網 http://www.lindenar-group.com/ 上發表,為其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

< more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9
暫無相關概念股
暫無相關概念股
go top